top of page

以中文字「心」字為例

IMG_5388.JPG
heartsutrainsiddham.png

唐代玄奘法師翻譯的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》(簡稱《心經》)內共有二百六十字。如手抄《心經》,要抄到最後「心無掛礙」一段,才第一次與「心」字相遇。心,卻是整個經文的重點。「心」字在書法角度上很難寫得好看,除了掌握每一筆畫的寫法,還有一個重點是視覺上比例和平衡。「心」字的底部,是心臟的形狀,是心包。「心」字上面的三點,適如其份,不偏不倚,穩定了整個字形。心包向右收筆,把心字貼在自己的胸膛的話,那就是心尖。

Buddhist Texts from Japan. (Anecdota Oxoniensia, Aryan series), 1881.

在沒有解剖學的年代,「心」字竟然可以形象化如真實心臟的構造,正正是象形文字的精妙之處。「心」,在外形上雖然是指人的心臟外觀與結構, 但在概念及應用上,卻遠超於此。古人把「心」視為「腦」,是掌握人的意念與產生情感的源頭,用「心」這個符號,來代表複雜的感情。「心」是思維的器官,把思想、感情、情緒都說成「心事」,詭計陰謀叫做「心機」,寬宏包容叫做「心胸」,這個思維器官包含我們的思想、意念和性格。「心」也是「中心」的意思,是整個身體的核心,也是人的最重要價值,就是我們是有思考,智慧 及 認知 等能力的,就稱為「心智」。

IMG_5490.JPG

在不同宗教的修行中,總離不開「修心」。如在佛學中每天的基本思想行動上的管理「六波羅密」: 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,全部由「心」所出。眾人的輪迴引力「貪、嗔、癡」,亦是由凡夫的「心」事所致。故此,「修心」,是一種狀態。若要把「心」字寫好,每一點每一滴都要用心專注,把心跡凝結,最後達至心無掛礙。

 © 2021 by HUNG Keung + imhklab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