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第二版 《控制狂》

永.jpg

The scope of the character ‘永’ ([yong] English: perpetual).

在《磁擺中文書寫機》第二版 (version 0.2),藝術家洪強及 Dr. Andreas Schiffler首先決定改良枱上以五個小圓形磁石的位置, 以便更接近中文字結構。固此, 兩人決定在枱上以五個小圓形磁石, 定點地把磁場範圍界定在中文字「永」字的輪廓及結構之內,以磁場力學把毛筆的擺動規範在「永」字之內。再通過控制搖擺筆根的力度. 變成筆根裡磁力的強弱度,來改變「永」字內的磁場變化,讓毛筆的擺動生產出相對可控及可成形狀的書寫動作。其次,需要改良地方是在毛筆筆頂位置與連接《書寫機》上方的接觸面關係, 加上一顆磁石, 透過磁力, 自動連接《書寫機》上方的一個實心鐵圓球, 相對第一版的設計, 實心鐵圓球和筆頂的磁石可以令毛筆搖動更靈活自如。第二版以傳統中國書寫法則「永字八法」 的「永」字來界定書寫機械的磁場範圍,猶如在代表宇宙法則的磁力之上,加上了人類文明的法則 — 書法,讓《磁擺中文書寫機》從第一版的「宇宙之書法」進化成第二版的「人類之書法」。

 

 

在實踐過程中, 我們研究團隊發現, 如毛筆依靠一點的軸心時 (毛筆上方的連接位), 當毛筆(毛筆下方)搖擺時, 雖然磁石毛筆可凖確連接宣紙下磁石位置, 但毛筆筆尖接觸面在遠近移動時會不平均, 毛筆筆尖(中鋒) 愈近宣紙面中心位愈重, 毛筆搖擺筆尖愈遠離宣紙面中心的接觸面愈輕。故此,結果未能準確摸擬毛筆書寫時的靈活特色。 例如, 唐代用筆,手腕是儘量下壓的,筆毫側鋪,筆尖筆肚並用以求「敘畫平順」,而字勢下蹲,左右橫撐。說的都是用手腕要左右擺動,讓手腕左右交替使用的技巧。傳統執筆要領, 是手指執筆牢實,腕力才能通過手指送到筆端,運筆才能機動靈活,得心應手。

 

 

而且寫字時手腕與桌面平行,便於運腕調鋒。執筆宜正,保持垂直握筆,才能中鋒行筆。以肩部為運筆的支點,把腕肘憑空懸起,離開桌面的書寫方法。此法令到手臂活動幅度最大,也最方便靈活,適宜書寫大字。而運筆時包括「起筆」、「行筆」、「收筆」三個過程,三個過程均包括: 手臂活動; 垂直握筆;腕肘憑空懸起式或下壓; 同時隨意上下左右移動。所以下一步, 我們需要改良的方向是, 令到「書寫者 /參與者」 在運筆時可以隨意下右左左右橫撐的活動自由從而令「書寫者 /參與者」感受到書法過程上「起筆」、「行筆」、「收筆」三個過程的節奏感。

 © 2021 by HUNG Keung + imhklab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