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「繁體字」與「簡體字」之緣由
洪強認為繁體中文字的發展,是一個進化過程,而簡體中文字的發展,則是革命性的。從這位藝術家的角度而言,兩套中文字出現的背景和原因截然不同。
何謂繁體和簡體中文字?

圖一:繁體和簡體「愛」字。(作者提供視覺化)

圖二:繁體中文「愛」字包含了繁體「心」字。(作者提供視覺化)
在漢語的世界裏,繁體中文字有幾個叫法。台灣政府把繁體中文字正式命名為「正體字」,而香港、澳門、海外華人和使用簡體字的人,把它稱為「繁體字」。有些人把繁體字簡單地稱為「正字」。簡體的中文字則稱為「簡化字」或者「簡體字」。這個稱呼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推行的漢字簡化運動。毛主席認為,簡化漢字可以把字體的結構簡化,並大大減少繁體字的數字。中國大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,從五十、六十年代開始,在文字印刷中,推廣使用簡體字,希望提升人民讀寫水平。 現在,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星加坡都正式使用簡體字。從文化、心態和字體設計的角度而言,繁體字和簡體字之間的分別非常重大。饒宗頤教授觀察到,世界所有語言,都是從象形文字演化為字母系統的(饒宗頤1998,174頁)。中文字看來演化更加超前一步,功能延伸到藝術文學和其他範疇。換言之,在中國文化中,中文字一直是核心元素。但是,這個文化功能,並沒有帶進去新的系統當中。這一點,可以用「愛」字來解釋說明。繁體「愛」字當中包含了一個「心」字,視覺上展示了人的心臟與愛的情感之間,存在很密切的關係。可是,在簡化的過程中,繁體「愛」字裡面的「心」字被拿走了,剩下簡體版本的「爱」。這個擁抱簡化的過程,完全破壞了中文字的精神。
bottom of page